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耐高溫采油菌株ZY-1:碳源對發酵液表麵張力的影響
> 氣溶膠固定劑PAM-b-PVTES合成路線及GPC、DSC、表麵張力等性能測試(三)
> 兩種烷基咪唑亞磷酸酯離子液體熱穩定性、表麵張力測定(二)
> 新製備的緩衝氧化物蝕刻液兼具高潤濕性和較小的表麵張力
> 全自動粉色视频黄色网站無法啟動、讀數不穩定等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
> 什麽是界麵張力,界麵張力影響因素
> 可視化實驗方法研究電場作用下液滴撞擊表麵的動態行為(四)
> 瘦子=表麵張力小?胖子=表麵張力大?
> 各向異性表麵張力條件下定向凝固共晶生長形態穩定性(下)
> 3種典型清水劑對不同原油組分界麵穩定性、油滴聚並行為的影響(一)
推薦新聞Info
-
> 不同水解時間的Protamex酶對玉米穀蛋白表麵張力、泡沫、理化性質等的影響(三)
> 不同水解時間的Protamex酶對玉米穀蛋白表麵張力、泡沫、理化性質等的影響(二)
> 不同水解時間的Protamex酶對玉米穀蛋白表麵張力、泡沫、理化性質等的影響(一)
> 新型納米材料2-D納米黑卡在油水界麵的微觀驅油機理、界麵張力測定(三)
> 新型納米材料2-D納米黑卡在油水界麵的微觀驅油機理、界麵張力測定(二)
> 新型納米材料2-D納米黑卡在油水界麵的微觀驅油機理、界麵張力測定(一)
> 燒結礦致密化行為研究:不同堿度條件下熔體的表麵張力、表觀黏度值(三)
> 燒結礦致密化行為研究:不同堿度條件下熔體的表麵張力、表觀黏度值(二)
> 燒結礦致密化行為研究:不同堿度條件下熔體的表麵張力、表觀黏度值(一)
> 如何提高非離子表麵活性劑的表麵張力預測精度
表麵活性素製備、分離純化、溶液表麵張力測定及膠束化行為研究(三)
來源:物理化學學報 瀏覽 277 次 發布時間:2025-04-30
3.2表麵活性素分子結構對其溶液微極性的影響
熒光法可以用來研究溶液微環境性質,芘探針的熒光光譜有5個特征峰,其中第一和第三峰的值可以分別表示出探針分子所處微環境中極性和非極性的強弱,第一和第三峰的比值I1/I3可以作為膠束微極性的指標。本實驗用熒光法測定不同濃度表麵活性素溶液中芘探針熒光光譜,得到第一和第三峰值的比例,研究表麵活性素溶液微環境極性隨表麵活性素結構的變化,結果如表3所示。
表2不同鏈長表麵活性素溶液和正己烷的界麵張力
表3表麵活性素濃度對膠束微極性(I1/I3)的影響
隨著表麵活性素濃度的增加,溶液的微極性降低,且脂肪鏈長度對微極性有明顯影響。從表3中可見,在形成膠束以後,脂肪鏈較短的表麵活性素微極性變化不大,脂肪鏈長度越大,微極性越低。膠束微極性的降低表明探針分子所處微環境的極性降低,更多探針分子被增溶在膠束中。隨著脂肪鏈長度的增加,表麵活性素的疏水性增加,因此形成的膠束微環境極性即膠束微極性降低。膠束微極性的降低表明溶液膠束中水分子減少,疏水的非極性物質增加,說明脂肪鏈長度較長的表麵活性素隨著濃度的增加能夠形成更大的膠束聚集體,使得膠束中疏水部分更加密集,而鏈長較短的表麵活性素膠束結構較穩定,隨濃度變化較小。
3.3不同鏈長表麵活性素膠束形態的變化
為了了解不同鏈長的表麵活性素膠束粒徑分布和形態的變化,粉色视频网站通過動態光散射和冷凍刻蝕方法對同一濃度的表麵活性素膠束溶液進行了研究。用Nano-ZS激光粒度儀測定了各個表麵活性素在溶液中聚集體粒徑大小分布。不同表麵活性素溶液中聚集體粒徑的體積相關分布如圖4所示。
由圖可以看出,表麵活性素在溶液中聚集體的粒徑分布有2個範圍,較小的膠束小於100 nm,較大的聚集體在300 nm左右。最早由Ishigami等6對於表麵活性素膠束性質研究表明,表麵活性素通過β折疊結構形成膠束。β折疊結構是蛋白質中常見的二級結構,是由伸展的多肽鏈組成的。折疊片的構象是通過一個肽鍵的羰基氧和位於同一個肽鏈或相鄰肽鏈的另一個酰胺氫之間形成的氫鍵維持的。氫鍵幾乎都是垂直伸展的肽鏈,這些肽鏈可以是平行排列(走向都是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肽鏈反向排列)。由於有這樣的結構存在,使得膠束間的氫鍵作用加強,膠束之間有相互作用,能夠形成大的膠束聚集體。所以表麵活性素的水溶液中除了形成一般的膠束結構之外,膠束之間也容易產生相互作用,形成較大的膠束聚集體。
這一結果也和粉色视频网站之前對surfactin-C16溶液體係的研究以及Han等對表麵活性素膠束溶液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由於表麵活性素具有β折疊結構,除了形成一般的膠束結構之外,膠束之間也容易產生相互作用,形成較大的聚集體。但是從膠束粒徑大小角度出發,Ishigami等6采用光散射方法測得表麵活性素的膠束形狀,是直徑為5.8 nm,長115.5 nm的棒狀膠束。Han等的動態光散射結果也顯示兩個分布分別是在4-6 nm和100 nm附近有兩個吸收峰。粉色视频网站的結果要比他們的粒徑更大,這可能是體係的差別引起的結果,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圖4不同表麵活性素溶液中聚集體粒徑(d)的體積相關分布圖
圖5不同鏈長表麵活性素溶液的冷凍刻蝕透射電鏡照片
由圖4可知,從相對體積比例來看,鏈長較短的surfactin-C12大部分是形成直徑為40 nm左右的膠束,少部分形成直徑大於200 nm的膠束聚集體。隨著表麵活性素烷基鏈的增長,形成的聚集體的直徑明顯增加,也有更多的大粒徑聚集體形成。
為了進一步觀察表麵活性素膠束溶液的形態,粉色视频网站還進行了冷凍刻蝕實驗。圖5是表麵活性素surfactin-C13和~C16溶液的冷凍刻蝕電鏡照片,表麵活性素溶液濃度為4×10-5mol·L-1.
由圖可以觀察到,表麵活性素surfactin-C13膠束多數為直徑在25 nm左右的、球形的、較為均勻的粒子,還有一些較大的100 nm左右的聚集體,這與動態光散射的結果(圖4)一致,小粒徑的膠束占多數;表麵活性素surfactin-C16主要是有較小的半徑約50 nm的不規則膠束,以及粒徑較大的幾百納米複雜聚體兩種聚集體,並且可以觀察到一些層狀聚集結構。動態光散射也顯示幾百納米的膠束聚集體增多,動態光散射和冷凍刻蝕的結果也和熒光實驗的結果相一致,可以看出,隨著表麵活性素脂肪鏈的增加,膠束之間β折疊作用加強,使得表麵活性素更容易發生膠束之間的聚集,形成大的聚集體。
4結論
通過表麵張力、界麵張力、熒光、動態光散射和冷凍刻蝕透射電鏡研究了由Bacillus subtilis HSO121所產生的一係列表麵活性素的膠束化行為。研究發現:隨著表麵活性素脂肪鏈的增加,表麵活性素的臨界膠束濃度以及膠束形成以後的表麵張力都降低,使水/正己烷的界麵張力降低幅度加大,這表明表麵活性素表麵、界麵性質增強。通過表麵活性素膠束溶液聚集體的粒徑分布以及形態的研究,得到表麵活性素結構對其膠束性質的影響規律。由於表麵活性素分子間的β折疊結構,鏈長較短的表麵活性素趨向於形成半徑較小的膠束,膠束結構比較穩定,隨著表麵活性素濃度增加變化不大;對於鏈長較長的表麵活性素,由於分子間β折疊結構作用的增強,還能夠形成半徑較大的複雜聚集體,並且隨著濃度的增加,聚集體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