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不同濃度的過氧化氫模擬氧化對豬皮明膠乳化性能、界麵張力、Zeta電位的影響(一)
> 液滴爆炸現象:酒精蒸發引起的馬蘭戈尼流動現象影響參數(三)
> 基於液滴機械振動的液體表麵張力測試方法
> 4種油醇烷氧基化物平衡和動態表麵張力、潤濕性、泡沫性、乳化性質研究(一)
> 粉色视频黄色网站幹什麽用的?粉色视频黄色网站原理、類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 硝磺草酮懸浮劑製劑不同稀釋倍數的動態表麵張力測定結果
> 新型助排劑配方組分、對表/界麵性能的影響及助排效果(三)
> 如何清理水中的油汙?
> 打破試劑溶液的表麵張力,提升乳糖醇製備的攪拌混合效果
> 聚氧乙烯鏈長度調控非離子Gemini表麵活性劑的表麵張力、接觸角(一)
推薦新聞Info
-
> 反離子鹽KBr濃度對酰胺基陽離子Gemini表麵活性劑的表/界麵活性的影響(二)
> 反離子鹽KBr濃度對酰胺基陽離子Gemini表麵活性劑的表/界麵活性的影響(一)
> 典型離子型與非離子型起泡劑的界麵行為對泡沫性能的影響機製
> 新無氰白銅錫電鍍液及電鍍方法可降低表麵張力,促進鍍液對複雜工件的潤濕
> 一種耐超高溫酸液體係、製備方法及其應用
> 納米滲吸驅油劑種類、降低界麵張力和改變潤濕性的能力等機理研究(四)
> 複合驅中聚合物與陰離子表麵活性劑的協同作用研究
> 化學組成對無堿鋁硼矽OLED基板玻璃表麵張力的影響——結果、結論
> 化學組成對無堿鋁硼矽OLED基板玻璃表麵張力的影響——摘要、實驗方法
> 納米滲吸驅油劑種類、降低界麵張力和改變潤濕性的能力等機理研究(三)
桐油基衍生物鈉鹽的表麵張力、CMC值測定、乳液穩定性、固化膜性能測試(二)
來源:化工進展 瀏覽 746 次 發布時間:2025-01-09
2結果與討論
2.1丙烯酸酯改性桐油基衍生物的合成
2.1.1桐油酸酐的合成
桐油中的共軛不飽和鍵與馬來酸酐易發生Diels-Alder(D-A)反應,生成桐油酸酐,反應條件對產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響。由於桐油為混合物,每分子中有3條不飽和鏈,控製MA的加入量及反應條件,可以控製桐油二酸酐(TM2)和桐油三酸酐(TM3)的形成。文獻報道大多數桐油和馬來酸酐反應以有機錫為催化劑,經過研究發現,溫度對馬來酸酐與桐油反應影響較大,溫度低反應很慢,有機錫催化劑並不能明顯降低反應溫度。在無催化劑的條件下,以紅外光譜跟蹤80℃、100℃、120℃及140℃下桐油與3倍量的馬來酸酐反應的情況,結果表明80℃下反應緩慢,100℃反應1h後桐油的共軛三鍵的紅外吸收峰幾乎完全消失,反應程度能達到96%。桐油及桐油酸酐的FTIR如圖1所示,991cm–1為桐油共軛三鍵的麵外彎曲振動紅外吸收峰,兩倍量馬來酸酐與桐油反應的產物(TM2)中991cm–1的吸收峰明顯減弱但未消失,3倍量馬來酸酐與桐油反應的產物中該峰完全消失,說明桐油分子上的共軛三鍵可以同馬來酸酐反應形成三酸酐TM3。
圖1桐油、TM2和TM3的紅外光譜圖
桐油及桐油酸酐的1H NMR見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加成反應的進行,桐油中的烯鍵上的氫信號(8~13),TM2烯鍵上的氫信號(11~17)及TM3烯鍵上的氫信號(11~13)明顯減弱,峰型也發生很大變化。依據圖2(b)中的各峰積分麵積比例確定桐油與兩個馬來酸酐反應形成TM2,進一步與馬來酸酐反應,共軛三烯的氫信號[圖2(b)中14~17]完全消失。由於桐油結構較複雜,1H NMR歸屬較困難,TM 2經1H-1H COSY譜(圖3)分析,從圖3中可以看出,信號3和6相關,為甘油酯緊連的兩個亞甲基氫;6′和8相關,為新生成的六元環相鄰的兩個氫;5和5′分別與12和12′相關,7和13、13′相關,9和10相關,11和14相關,14和17相關,12、17與15、16相關。結合圖2(b)、圖2(c)中信號7、8、9的積分比例分別為1∶2∶2及3∶6∶4,及TM2的1H-1H COSY譜分析,TM2及TM3結構各質子信號歸屬如圖2所示。
2.1.2丙烯酸酯改性桐油及衍生物的合成
在100℃以三乙胺為催化劑,桐油三酸酐與甲基丙烯酸β羥乙酯以摩爾比1∶1、1∶2、1∶3反應1.5h後,選擇性地合成了桐油三酸酐單β羥乙酯(TM3H1),桐油三酸酐二β羥乙酯(TM3H2)和桐油三酸酐三β羥乙酯(TM3H3),產物經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氫譜表征。桐油三酸酐與3倍甲基丙烯酸β羥乙酯反應前後的FTIR如圖4所示,加入HEMA時,體係中在3508cm–1的羥基吸收峰,1848cm–1、1778cm–1、1035cm–1的酸酐特征吸收峰反應後幾乎消失,說明甲基丙烯酸β羥乙酯中的羥基與酸酐完全反應,生成了目標產物TM3H3。
2.2多子乳化劑表麵張力測試
將桐油三酸酐和桐油三酸酐與甲基丙烯酸β羥乙酯反應後的產物TM3H1及TM3H2水解,形成羧基官能團數為4~6的丙烯酸酯改性的桐油基衍生物,TM3H3含有3個羧基。將羧酸改性的桐油用堿等當量中和,形成含3~6個羧酸鈉基團的桐油基衍生物,簡稱為3~6子乳化劑。桐油及乳化劑的表麵張力測試結果如圖5所示,與純水(實測表麵張力69mN/m)相比,4種多子乳化劑均能降低水的表麵張力。表麵張力隨其濃度的增加而下降,當乳化劑濃度大於2.5mmol時,溶液的表麵張力隨濃度的變化趨於平穩,逐漸接近水平。乳化劑濃度為1.5mmol/L時,3~6子乳化劑表麵張力分別為50.2mN/m、48.8mN/m、47.2mN/m和45.2mN/m。
圖2桐油、TM2、TM3的1H NMR圖
圖3桐油二酸酐TM2的二維核磁圖
圖4 TM3與HEMA混合物反應前後紅外對比圖
圖5多子乳化劑的表麵張力-濃度曲線
桐油基衍生物鈉鹽的表麵張力、CMC值測定、乳液穩定性、固化膜性能測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