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太陽電池汙染效應試驗,微量天平在其中起到什麽作用
> 磺酸基團修飾水滑石LB複合薄膜自組裝機理及酸致變色特性(一)
> 內壓力是什麽意思?液體表麵張力與內壓力的區別與定量關係
> DEAE-瓊脂糖LB膜的製備方法、最佳成膜濃度及表麵電勢測定
> 粉色视频黄色网站的幾個實驗步驟
> 振蕩頻率、濃度、油相、界麵張力對陰離子表麵活性劑HABS和PS界麵模量的影響(三)
> 基於界麵張力弛豫法探討疏水改性聚合物與石油酸和瀝青質間的相互作用(一)
> 新型十六烷基胺無堿表麵活性劑的合成、界麵性能及複配性能(二)
> Delta-8 動物胃腸道體內中藥物的溶解度的測定——材料和方法
> 溫度、鹽對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鹽的油-水界麵行為的影響(二)
推薦新聞Info
-
> 酯化度與分子質量對果膠乳化性能、聚集體結構、界麵性質的影響規律(三)
> 酯化度與分子質量對果膠乳化性能、聚集體結構、界麵性質的影響規律(二)
> 酯化度與分子質量對果膠乳化性能、聚集體結構、界麵性質的影響規律(一)
> 反離子鹽KBr濃度對酰胺基陽離子Gemini表麵活性劑的表/界麵活性的影響(三)
> 基於孔溶液表麵張力和黏度測試揭示增稠劑對流變參數和氣泡結構的影響機製(二)
> 基於孔溶液表麵張力和黏度測試揭示增稠劑對流變參數和氣泡結構的影響機製(一)
> 反離子鹽KBr濃度對酰胺基陽離子Gemini表麵活性劑的表/界麵活性的影響(二)
> 反離子鹽KBr濃度對酰胺基陽離子Gemini表麵活性劑的表/界麵活性的影響(一)
> 典型離子型與非離子型起泡劑的界麵行為對泡沫性能的影響機製
> 新無氰白銅錫電鍍液及電鍍方法可降低表麵張力,促進鍍液對複雜工件的潤濕
酯化度與分子質量對果膠乳化性能、聚集體結構、界麵性質的影響規律(二)
來源:食品科學 瀏覽 16 次 發布時間:2025-10-10
1.3.4果膠聚集體尺寸測定
將不同分子質量和酯化度的果膠儲備液稀釋至1 mg/mL(高於臨界聚集質量濃度),在4℃條件下穩定過夜。采用納米粒度電位儀測定果膠聚集體的流體力學直徑。檢測溫度保持在25℃,散射角設置為173°。
1.3.5界麵張力測試
采用Kibron界麵張力儀檢測不同果膠樣品在油-水界麵吸附過程中的動態界麵張力。測試時,首先對儀器進行預熱與校準,並確保所使用的鉑金du Nouy環或Wilhelmy板經過徹底清潔。隨後,將約15毫升的玉米油注入潔淨的專用玻璃樣品皿中,並將其平穩置於儀器樣品台上。通過軟件控製,使鉑金探針精確定位於油-空氣界麵以建立穩定的初始基線。
完成準備工作後,使用移液器將一定體積(如1.0毫升)的果膠溶液(濃度為10毫克/毫升)沿樣品皿壁緩慢注入油相底部,由於密度差異,果膠溶液會在下層形成一個清晰的、平坦的油-水界麵。立即在儀器軟件中啟動動態時間測量模式,係統將開始自動、連續地記錄界麵張力隨時間的變化。該測量過程持續進行40分鍾,軟件會以設定的高頻率(如每秒一次)采集並存儲數據。整個實驗過程中,界麵張力的變化反映了果膠分子從水相體相擴散至油-水界麵並發生吸附、重排的動態過程。
1.3.6乳液製備
將不同果膠溶解於去離子水中,並在室溫下攪拌過夜,配製成質量濃度為10 mg/mL的果膠溶液。取5 mL玉米油與95 mL果膠溶液混合,使用高速剪切機以10 000 r/min的轉速剪切3 min,製備粗乳液。隨後,將粗乳液通過高壓均質機在60 MPa壓力下均質3次,得到果膠乳液。
1.3.7乳液粒徑表征
采用納米粒度電位儀測試不同果膠乳液的平均粒徑。為避免多重散射效應的影響,將果膠乳液用去離子水稀釋500倍後,取1 mL稀釋液進行粒徑檢測。測試條件:溫度25℃、散射角173°。
1.3.8乳液穩定性測定
將新鮮製備的果膠乳液於4℃條件下貯藏。貯藏7 d後對乳液的粒徑進行表征,根據粒徑變化評估乳液的穩定性。
1.3.9單位麵積界麵吸附量測定
參考Yang Yaqin等的方法並略作修改。根據乳液離心後未在界麵吸附的果膠量,計算果膠在界麵的單位麵積吸附量。由於乳液樣品黏度較大,為確保界麵吸附果膠與水相果膠的徹底分離,將新鮮製備的乳液先用去離子水稀釋100倍後,再在10 000 r/min的轉速下離心30 min。下層清液中的果膠質量濃度測定參考Ma Xuemei等的方法並略作修改。取離心後的下層清液3 mL,加入0.6 mL哢唑-乙醇溶液、6 mL濃硫酸,混勻後置於沸水浴中加熱10 min,冷卻至室溫,置於暗處靜置30 min,使用酶標儀在530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根據標準曲線方程計算下層清液中果膠的濃度。果膠在乳滴界麵的單位麵積吸附量按式(2)計算:
式中:w為單位麵積界麵吸附量/(ng/cm2);m為果膠質量/mg;ρ為下層清液中果膠質量濃度/(mg/mL);V1為下層清液體積/mL;V2為乳液體積/mL;N為稀釋倍數;S為每毫升乳液中乳滴的總表麵積/cm2,可由油相體積與乳滴粒徑計算獲得。
1.3.10界麵吸附層厚度測定
參考Siew等的方法並略作修改。利用前期製得的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粒徑167 nm),將不同結構的果膠溶液(10 mg/mL)與聚苯乙烯微球分散液等體積混合,攪拌過夜。用納米粒度電位儀測定微球的粒徑,根據果膠吸附前後微球的粒徑變化,分析果膠在界麵的吸附層厚度。
1.4數據處理
所有實驗均進行3次平行,結果表示為。運用SPSS 20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使用OriginPro 2024軟件作圖。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果膠的酯化度、分子質量分析
為探究酯化度、分子質量對果膠乳化性能的影響及其機製,本研究采用堿脫酯、酸水解法製備不同酯化度與分子質量的果膠。圖1顯示,脫酯時間為0、10、20、30 min時所獲得的果膠酯化度分別為73%、65%、51%、35%;水解時間為0、1、2、4 h時所獲得的果膠分子質量分別為1.30×105、0.84×105、0.72×105 Da和0.55×105 Da。由於官能團(如甲基、羧基)與分子結構等的差異,不同果膠在溶液中可表現出不同的分子間作用力(如疏水相互作用、靜電斥力),進而形成不同結構的聚集體,可能對其乳化性能造成顯著影響。
圖1不同脫酯時間果膠的酯化度(A)和不同水解時間果膠的分子質量(B)
2.2酯化度對果膠聚集行為和聚集體結構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熒光探針法,通過測定芘在果膠溶液中I373 nm/I383 nm隨果膠質量濃度的變化,分析不同酯化度果膠在溶液中的聚集行為。如圖2A所示,在低質量濃度果膠溶液(0.005~0.100 mg/mL)中,芘的I373 nm/I383 nm(1.41~1.43)與芘在水溶液中的I373 nm/I383 nm(1.44)接近,且基本保持不變,表明果膠分子以單分子形式良好分散,未形成疏水結構。當果膠質量濃度超過0.100 mg/mL後,I373 nm/I383 nm隨果膠質量濃度增加顯著下降,意味著果膠分子組裝形成了具有內部疏水微區的果膠聚集體。
圖2酯化度對果膠聚集行為和聚集體結構的影響
酯化度為35%、51%、65%、73%的果膠臨界聚集質量濃度分別為0.87、0.56、0.50 mg/mL和0.36 mg/mL;此外,在高於果膠臨界聚集濃度的條件下,芘在不同酯化度果膠溶液中的I373 nm/I383 nm展現出顯著差異,依次為酯化度35%組>酯化度51%組>酯化度65%組>酯化度73%組。這些結果表明,酯化度高的果膠更易聚集,具有更低的臨界聚集濃度,且形成的聚集體內部疏水性更強。這一現象可歸因於高酯化度果膠分子鏈上具有更多的甲基和更少的羧基,導致分子間疏水作用力增強,靜電作用力減弱,從而促進了果膠分子在溶液中的聚集,並形成內部更加疏水的聚集體。
如圖2B所示,芘在高酯化度果膠溶液中表現出更高的IE/IM。這可能是因為高酯化度果膠形成的聚集體內部具有更多且極性更低的疏水微區,促進了芘分子在疏水微區中的溶解和分布,進而增加了芘二聚體的形成,最終導致IE/IM升高。這一結果進一步驗證了高酯化度果膠形成的聚集體更疏水的結論。
采用動態光散射分析了不同酯化度果膠在相同質量濃度(2 mg/mL)下形成的聚集體尺寸。如圖2C所示,隨著果膠酯化度的增加,聚集體尺寸呈現規律性減小的趨勢,其直徑分別為1 950(酯化度35%)、1 805(酯化度51%)、1 690 nm(酯化度65%)和1 443 nm(酯化度73%)。聚集體尺寸隨果膠酯化度呈現規律性變化與果膠分子間靜電斥力有關。隨著酯化度的增加,果膠分子鏈上的羧基含量降低,導致分子間的靜電斥力減弱,使得聚集體內果膠分子的排布更為緊湊,最終導致聚集體尺寸減小。結合熒光探針法的結果,可以得出結論:酯化度更高的果膠更易發生聚集,形成尺寸更小、結構更緊湊的聚集體,且其聚集體內部的疏水微區體積更大、極性更低。
2.3分子質量對果膠聚集行為和聚集體結構的影響
為研究分子質量對果膠聚集行為的影響,本實驗分析了芘在不同分子質量果膠溶液中的I373 nm/I383 nm。如圖3A所示,在4種不同分子質量的果膠溶液中,芘的I373 nm/I383 nm均在果膠質量濃度達到特定值後開始降低,表明這些果膠均可在溶液中組裝形成包含疏水微區的聚集體。分子質量為0.55×105、0.72×105、0.84×105 Da和1.30×105 Da果膠的臨界聚集質量濃度分別為0.52、0.50、0.45 mg/mL和0.36 mg/mL。此外,在高於臨界聚集濃度的條件下,高分子質量果膠呈現出更低的I373 nm/I383 nm。這些結果表明高分子質量果膠更易發生聚集,且形成的聚集體內部疏水微區的極性更低。
圖3分子質量對果膠聚集行為和聚集體結構的影響
果膠分子主鏈可簡化視為由富含甲酯基的疏水鏈段以及富含羧基的親水鏈段構成。當果膠質量濃度超過臨界聚集濃度後,不同果膠分子的疏水鏈段因距離接近而產生疏水相互作用,進而發生聚集,形成果膠聚集體。在本研究中,較低分子質量的果膠是通過水解最大分子質量的果膠得到。水解過程可能導致疏水鏈段斷裂,因此低分子質量果膠在溶液中表現出更弱的聚集行為,且形成的聚集體內部疏水微區呈現出較高的極性。
如圖3B所示,在任意高於臨界聚集濃度的條件下,芘的IE/IM隨果膠分子質量的增加呈現規律性降低。這與果膠形成聚集體內的疏水微區結構有關。雖然高分子質量果膠形成的聚集體具有極性更低、對芘溶解度更高的疏水微區,但由於疏水微區尺寸較大,降低了芘分子間的接觸概率,從而減少了芘二聚體的生成,最終表現為較低的IE/IM。
圖3C展示了不同分子質量果膠在同一質量濃度(2 mg/mL)下所形成的聚集體的尺寸。果膠聚集體的尺寸隨分子質量的增加而顯著增大。具體而言,分子質量為0.55×105 Da果膠形成的聚集體直徑約為1 195 nm,而分子質量為1.30×105 Da果膠形成的聚集體直徑則增加至1 443 nm。綜上所述,高分子質量的果膠更容易發生聚集,形成的聚集體尺寸更大,且內部的疏水微區體積更大、極性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