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色视频网站,粉色视频黄色网站,粉色视频在线下载,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高清观看

    芬蘭Kibron專注粉色视频黄色网站測量技術,快速精準測量動靜態表麵張力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66110690,13564362870 Email: info@vizai.cn

    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jpg

    拜耳公司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

    聯合大學.jpg

    聯合大學

    寶潔公司

    美國保潔

    強生=

    美國強生

    瑞士羅氏

    瑞士羅氏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明確岩心孔喉大小及分布,構建低滲透油藏CO2驅開發全過程動態預測模型(一)

    來源:《油氣藏評價與開發》 瀏覽 23 次 發布時間:2025-10-11

    摘要


    CO2驅能有效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但由於低滲透油藏普遍存在強非均質性,導致CO2驅開發動態難以準確預測。針對該問題,在綜合考慮喉道大小及分布、CO2溶解降黏和界麵張力變化等因素的基礎上,結合CO2驅滲流力學理論,建立了基於時間節點的低滲透油藏CO2驅開發全過程動態預測模型。


    該模型創新性地實現了考慮油藏微觀非均質性的全過程動態預測。結果表明:喉道半徑對CO2驅替初期的滲流阻力影響較大,同時CO2驅替過程中伴隨的擴散-溶解-降黏-降阻的作用不斷迭代耦合,導致同一時刻不同半徑的喉道中CO2驅替前緣位置不同。這種差異反映在開發動態上表現為:儲層孔喉半徑越大、物性越好;油井見氣時間越早,同一時刻油井的氣油比越高。


    根據注采井間CO2體積分數分布,可將驅替過程劃分為純CO2區、傳質擴散區和純油區3個區域。當大喉道傳質擴散區前緣到達采油井時油井開始見氣,油井產量也逐漸增大,此後采出程度迅速增加;純CO2區前緣到達采油井時氣油比迅速增加,油井產量迅速減小,采出程度曲線增幅減小直至趨於平穩。對比實驗結果:模型預測采收率誤差分別為5.7%和4.5%,氣油比及采出程度曲線均比較吻合。運用該方法預測了H3試驗區的開發動態,對分析CO2驅開發動態、及時調整氣竄井開發製度起到了關鍵指導作用。


    CO2驅油能夠大幅減小界麵張力,改善原油流動狀況,已成為低滲透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國多為陸相沉積低滲透儲層,微觀孔喉結構複雜,非均質性普遍較強,影響了CO2驅開發效果。製定合理的開發技術政策,加強動態監測、及時調整開發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低滲透油藏的采收率。複雜的非均質性特征決定了低滲透油藏滲流規律複雜,導致CO2驅開發動態難以準確預測和開發方案調整不及時。因此,準確預測低滲透油藏CO2驅開發動態是其高效開發的重點之一。


    目前,實驗室內借助核磁共振技術、CT掃描技術可從微觀角度分析低滲透油藏多孔介質中CO2驅油的動態特征。現場開發人員根據生產數據來判斷油井當前的開發動態,當油井見氣時氣竄通道已經形成,重新調整開發方案為時已晚,開發效果難以改善,可見對CO2驅開發動態預測尤為重要。遲傑等根據滲流力學理論及多相流體高溫、高壓物性參數建立了CO2驅油產能預測模型,用於預測CO2不同驅替狀態下的油井產能;王玉霞等建立了多種井網形式及井排距條件下的CO2驅產能評價方法;ZHAO等通過室內三維物理實驗和油藏數值模擬建立了CO2驅開發動態預測模型;陳祖華等認為限製采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CO2的黏性指進和非均質性對注入CO2波及效率的影響;ZHOU等結合實驗和數值模擬預測了不同生產條件下油藏的開發動態,並且建立了影響參數間的重要相關性;吳曉東等借助數值模擬手段與正交設計方法,建立了CO2驅產能計算方法。不管是當前的產能模型,還是Eclipse、CMG等商業軟件都僅是從CO2驅油機理及滲流理論角度出發,忽略了低滲透油藏複雜的微觀非均質性特征。特別是由孔喉大小引起的溶解-降黏-降阻的迭代耦合效應對CO2混相驅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是CO2驅開發動態難以準確預測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明確岩心孔喉大小及分布的前提下,借助滲流力學基本理論,以毛管束模型為基礎,運用時間節點分析法,分析了超臨界CO2在多孔介質中的滲流特征,建立了低滲透油藏CO2驅開發全過程產量計算模型,為油田CO2驅開發動態預測、效果評價和剩餘油表征提供理論支撐,指導油田進行開發政策的調整。


    1孔喉結構特征及原油性質


    1.1孔喉大小及分布


    運用ASPE-730恒速壓汞儀測量鄂爾多斯盆地H3地區長8段低滲透油藏的孔隙結構,實驗結果表明:C8-1和C8-2孔隙半徑分布範圍介於40~320μm;C8-1喉道半徑介於0.13~1.15μm,主流喉道半徑為0.50μm;C8-2喉道半徑介於0.29~1.93μm,主流喉道半徑為1.03μm(表1)。C8-1、C8-2喉道半徑分布頻率擬合關係分別參見式(1)、式(2);C8-1、C8-2孔隙半徑分布頻率擬合關係分別參見式(3)、式(4)。

    表1恒速壓汞實驗結果

    式中:x1h、x2h為C8-1、C8-2樣品的喉道半徑,單位μm;y1h、y2h為C8-1、C8-2樣品不同尺寸的喉道數量,單位個;x1k、x2k為C8-1、C8-2樣品的孔隙半徑,單位μm;y1k、y2k為C8-1、C8-2樣品不同尺寸的孔隙數量,單位個。


    1.2潤濕性


    將儲層岩石切片、拋光,用DSA100光學儀快速讀取原油和岩石的接觸角。測試結果表明,原油與岩石的接觸角為55°,原油和岩石的前進角為67°,後退角為35°。


    1.3 CO2溶解度及原油黏度


    實驗測定60℃和不同壓力條件下CO2溶解度及原油黏度的變化特征。如圖1所示,CO2溶解度與體係平衡壓力呈近似線性關係,原油黏度與體係平衡壓力呈近似指數關係。初始狀態下,原油黏度為3.98 mPa·s,但當體係平衡壓力上升到18 MPa時,原油黏度降低至0.59 mPa·s。

    圖1原油黏度/溶解度與體係平衡壓力的關係


    1.4最小混相壓力


    如圖2所示,懸滴法測試結果表明:當體係平衡壓力<12.64 MPa時,界麵張力隨體係平衡壓力的增大而快速減小,其線性擬合的直線與X軸交點位於17.56 MPa,該體係平衡壓力為多級接觸最小混相壓力;當體係平衡壓力≥12.64 MPa時,界麵張力減小幅度變緩,線性擬合的直線與X軸交點位於21.63 MPa,代表了CO2與原油一次接觸最小混相壓力。

    圖2懸滴法最小混相壓力擬合關係


    2開發動態預測模型


    2.1滲流阻力分析


    CO2進入孔喉時與原油的接觸時間較短,來不及進行擴散、溶解,此時原油和CO2的物理性質尚未發生變化。超臨界CO2進入喉道中所受毛細管阻力是由超臨界CO2-原油界麵張力、潤濕接觸角、孔喉半徑等參數共同引起:

    2.3開發動態預測模型


    在實際驅替過程中注采井之間可以劃分純CO2區、CO2傳質擴散區、純油區。純油區內隻有單相的原油且物理性質不變;在CO2驅替前緣和擴散前緣之間形成CO2傳質擴散區,該區域內原油黏度、界麵張力隨著驅替壓差的變化而改變;在靠近注氣井的位置為純CO2區,該區域僅有單相CO2。這3個區域流體的黏度及界麵性質各不相同。

    由於各個油藏的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因此該模型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油藏最小混相壓力、喉道尺寸分布公式、驅替壓力與界麵張力的關係表達式、原油黏度與驅替壓力的關係表達式等。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