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不同表麵張力液體的多樣定向運輸模式,如何實現?
> 馬蘭戈尼效應在生活的應用【舉例】
> 新型均相微乳液型助排劑AO-4表/界麵張力測定及室內評價——結果與討論、結論
> 十二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點的製備、表麵張力及對L-薄荷醇的緩釋作用(一)
> 液態Ag-O係表麵張力和表麵過剩量計算、氧氣壓力和溫度的預測模型——模型(二)
> 七葉皂素分子在氣-液、液-液(油-水)、固-液界麵上的界麵行為研究(一)
> 界麵張力為22mN/m的柴油-水分離濾紙振動特性研究(三)
> 去乙酰化槐糖脂生物表麵活性劑的結構鑒定、理化性質及應用(二)
> 含氟聚氨酯超疏水塗層表麵性能、化學穩定性、耐摩擦性能研究——摘要、實驗部分
> 燒結礦致密化行為研究:不同堿度條件下熔體的表麵張力、表觀黏度值(二)
推薦新聞Info
-
> 單萜萜類驅油劑界麵張力、配伍性、降黏效果及破乳效果測試與篩選(三)
> 單萜萜類驅油劑界麵張力、配伍性、降黏效果及破乳效果測試與篩選(二)
> 單萜萜類驅油劑界麵張力、配伍性、降黏效果及破乳效果測試與篩選(一)
> 紫檀芪的穩定性增強型抗氧化劑製作備方及界麵張力測試——結果與討論、結論
> 紫檀芪的穩定性增強型抗氧化劑製作備方及界麵張力測試—— 引言、材料與方法
> 香豆素取代二乙炔LB膜的組裝、聚合及螺旋結構形成機製(下)
> 香豆素取代二乙炔LB膜的組裝、聚合及螺旋結構形成機製(中)
> 香豆素取代二乙炔LB膜的組裝、聚合及螺旋結構形成機製(上)
> 電鍍液表麵張力、接觸角、流速以及壓強等因素對矽通孔浸潤過程的影響(二)
> 電鍍液表麵張力、接觸角、流速以及壓強等因素對矽通孔浸潤過程的影響(一)
單萜萜類驅油劑界麵張力、配伍性、降黏效果及破乳效果測試與篩選(二)
來源:《非常規油氣》 瀏覽 19 次 發布時間:2025-11-28
1.2 實驗儀器
ZNN-D6B六速旋轉黏度計,青島恒泰機電設備有限公司;dIFT雙通道動態界麵張力儀,芬蘭Kibron公司;XSY-3高溫高壓相對滲透率係統,南通華興石油儀器有限公司。
1.3 驅油劑的製備
準備3份500ml的去離子水或自來水,分別加入基礎驅油劑SS、單萜萜C0.5g和CDEA2.5g,在30℃條件下攪拌均勻,得到乳白色不透明的單萜萜類非超低界麵張力驅油劑(CCAO);加入基礎驅油劑SS和單萜萜C0.5g等,在30℃條件攪拌均勻,得到透明的單萜萜類非超低界麵張力驅油劑(CAO);加入FHQ-I 2.5g,在30℃條件攪拌均勻,得到透明的低界麵張力FHQ-I驅油劑。
2 驅油劑性能評價
2.1 界麵張力評價
將配製好的CAO、CCAO和FHQ-I溶液在25℃條件下,以標準煤油作為低密度相,按照石油行業標準SY/T53702018《表麵及界麵張力測定方法》測定其界麵張力值,連續測量3次並取其平均值,結果見表1。界麵張力測試條件為T=25℃,15000mg/L標準模擬地層水。
| 驅油劑名稱 | 外觀 | pH值(0.5%水溶液) | 界麵張力(25℃)/(mN/m) |
|---|---|---|---|
| CAO | 透明均勻液體 | 7.5 | 1.1300 |
| CCAO | 乳白色均勻液 | 7.8 | 0.1722 |
| FHQ-I | 透明均勻液體 | 7.2 | 0.0195 |
由表1的結果可知,CAO界麵張力最大,CCAO和FHQ-I依次降低1個數量級。在CAO中加入CDEA複配成CCAO後,複合驅油劑界麵張力由1.13mN/m下降至1.72×10^-1mN/m,下降了1個數量級,說明添加的CDEA產生了正向作用。
2.2 配伍性評價
將CAO、CCAO和FHQ-I分別與模擬地層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設置的比例為2:8、4:6、6:4和8:2,觀察其配伍情況,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3種複合驅油劑與地層水在多種混合比例下均保持均勻無沉澱,說明配伍性良好,可以進一步對其進行評價。
表2 不同複合驅油劑的配伍性| 驅油劑名稱 | 外觀 | 與地層水配伍比例 | 配伍效果 |
|---|---|---|---|
| CAO | 透明均勻液體 | 2:8 | 均勻無沉澱 |
| CAO | 透明均勻液體 | 4:6 | 均勻無沉澱 |
| CAO | 透明均勻液體 | 6:4 | 均勻無沉澱 |
| CAO | 透明均勻液體 | 8:2 | 均勻無沉澱 |
| CCAO | 乳白色均勻液體 | 2:8 | 均勻無沉澱 |
| CCAO | 乳白色均勻液體 | 4:6 | 均勻無沉澱 |
| CCAO | 乳白色均勻液體 | 6:4 | 均勻無沉澱 |
| CCAO | 乳白色均勻液體 | 8:2 | 均勻無沉澱 |
| FHQ-I | 透明均勻液體 | 2:8 | 均勻無沉澱 |
| FHQ-I | 透明均勻液體 | 4:6 | 均勻無沉澱 |
| FHQ-I | 透明均勻液體 | 6:4 | 均勻無沉澱 |
| FHQ-I | 透明均勻液體 | 8:2 | 均勻無沉澱 |
2.3 降黏效果評價
將CAO、CCAO和FHQ-I分別與現場采集的黏度約為27mPa·s的原油進行混合,配置成200ml混合溶液,用六速旋轉黏度計在200r/min的條件下,對水油比分別為20%、30%、50%和80%的混合溶液的黏度進行測量,結果如表3和圖1所示。
表3 不同水油比下混合溶液的黏度| 驅油劑名稱 | 混合溶液黏度/(mPa·s)(25℃,200r/min,區塊原油黏度27mPa·s) | |||
|---|---|---|---|---|
| 水油比20% | 水油比30% | 水油比50% | 水油比80% | |
| CAO | 11.0 | 3.5 | 2.5 | 1.5 |
| CCAO | 5.1 | 4.2 | 2.5 | 2.0 |
| FHQ-I | 30.0 | 43.0 | 11.0 | 2.0 |
由表3和圖1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CAO和CCAO降黏效果隨驅油劑溶液比例的上升而提高,降黏效果與界麵張力成正比;FHQ-I驅油劑降黏效果隨驅油劑比例的上升先降後升,水油比為30%~40%時出現反向點,黏度達到最高後開始下降。
這也解釋了在實踐中,部分使用超低界麵張力滲吸劑的區塊,由於注入的滲吸劑與地層中原油的水油比過低,使得地層流體形成油包水,乳液黏度上升,滲透率下降,原油難以從孔隙中流出,導致采收率未能提升甚至還有下降。而非超低界麵驅油劑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隨著水油比的上升,黏度不斷下降,水油比20%時流體黏度即可降低到5mPa·s,達到低黏原油範疇;當水油比達到50%以上後,黏度降至2.5mPa·s,CAO和CCAO降黏率均達到90%以上,水油比達到80%時,CAO和CCAO降黏率分別達到94.45%和92.59%,原油黏度達到接近地層水的黏度(1.0~1.2mPa·s)。
2.4 破乳效果評價
取一定量的CAO、CCAO或FHQ-I以及約35%的原油分別和65%的模擬地層水置於500ml燒杯中,將燒杯放入30℃六速攪拌器中,以200r/min的速度恒溫攪拌20min,使其完全乳化,破乳效果如圖2所示。
將混合好的乳化原油,在模擬井場儲油罐常見的破乳條件(30℃)下恒溫靜置,自然沉降,記錄破乳時間t和破乳後水線刻度。按照破乳率=破乳後水溶液體積(V1)/油水初始體積(V0),計算破乳率,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複合驅油劑的破乳時間和破乳率
| 驅油劑名稱 | 乳化程度 | 破乳時間 | 破乳率/% |
|---|---|---|---|
| CAO | 完全乳化 | 0.5h | 85 |
| CCAO | 完全乳化 | 0.3h | 98 |
| FHQ-I | 完全乳化 | 7天幾乎未破乳 | 0 |
從表4可以看出,3種複合驅油劑均能夠將原油乳化,但在破乳階段,CAO和CCAO能夠正常破乳,而FHQ-I放置7天仍未破乳,其中CCAO的破乳率最高,達到約98%。同時,通過圖2可以看到,CAO水中懸浮少量乳化原油液珠,進一步說明了其未完全破乳;而CCAO水中幾乎無懸浮液珠,說明其破乳效率高;FHQ-I中未見到水層,符合原油在低界麵張力影響下,降低油水界麵張力形成穩定乳液,無法自行破乳,如果破乳必須在後期加入對應的破乳劑或其他技術手段,這給產出液油水分離等增加了難度,而非超低表麵活性類驅油劑則不存在此類問題。





